当前位置:首页

全国人大代表周潮洪:将“民之所盼”转化为“政之所向”

来源: 法治日报  浏览字号:
全国人大代表周潮洪
  从事水利工作30余年的全国人大代表、民革天津市委会秘书长周潮洪,一直对京津冀防灾体系升级、盐碱地综合利用等工作保持高度关注。
  自2013年以来,周潮洪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。十余年来,周潮洪深耕水利与“三农”领域,努力将基层的声音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,以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。
  “我将继续心系水利和‘三农’问题,在盐碱地改良、智慧农业、乡村振兴等领域深耕不辍,不负代表使命、厚植为民情怀,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。”周潮洪说。
  加强学习提升履职能力
  为了提升履职效能,周潮洪始终坚持学习新知识、掌握新技术,为履职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近年来,她积极融入“智慧水利”建设,主动学习人工智能预报模型、雷达卫星监测等前沿技术,努力将科技力量转化为防洪减灾的实践成果。
  2023年,海河发生“23·7”流域性特大洪水,这场历史罕见的洪水不仅考验了京津冀地区的防洪体系,也引发了周潮洪的深思。2024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,周潮洪提出以高科技手段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的建议,并很快得到了水利部的答复。
  水利部将相关技术纳入“智慧水利”体系,邀请周潮洪参与防洪减灾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。如今,天津市“空天地”一体化水文监测体系建成,洪水预见期大幅延长,监测精准度显著提升。这一成果让周潮洪深刻体会到,紧跟时代步伐,以科技赋能履职,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。
  “我坚持向书本学、向专家学、向实践学。水利部赠阅的推动水质量进展报告,成为我的案头书;与高校科研团队的深度合作,让我在盐碱地改良等课题中掌握了关键技术路径。学习,让我在履职中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。”周潮洪说。
  新修改的代表法为各级人大代表履行职责、发挥作用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。“在履职工作中,要把学习贯彻法律的政治要求摆在首位,着力强化依法履职意识,不断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。”周潮洪说。
  扎根基层带着问题调研
  “没有调查,就没有发言权。”
  十余年来,田间地头、水利工地、灾后重建现场,始终是周潮洪履职的主战场。周潮洪坚信,只有扎根基层、深入一线,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,提出最务实的建议。
  在海河“23·7”流域性特大洪水后的调研中,周潮洪走访多个受灾严重的村庄,与村民面对面交流,记录大棚损毁、土地淹没的实情;在财政部天津监管局召开的座谈会上,她逐项核对国债资金流向,确保监管无死角。
  每次调研,周潮洪都是奔着问题去,带着思考回,在深入分析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。针对盐碱地综合利用问题,她多次前往天津北辰等地的试验田,实地察看芦竹长势,采集土壤样本,最终提出“科技改良+耐盐作物培育”的综合方案,为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提出的建议提供了扎实依据。
  调研中,周潮洪始终坚持“用数据说话”。在防洪工程监管工作中,她结合财政数据与工程进度表,发现资金拨付滞后的问题,并推动建立“动态跟踪+预警机制”,有效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。
  履职为民心系三农福祉
  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,周潮洪一直将“三农”问题视为履职的重中之重。在她看来,无论是防灾减灾,还是盐碱地改造,最终目标都是让农民增收、农村变美、农业增效。
  在连年调研中,周潮洪深刻认识到,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而盐碱地则是“潜在粮仓”。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,周潮洪围绕“推进京津冀三地盐碱地改良利用”提出建议,呼吁制定中长期规划,联合企业、高校培育耐盐作物,推广芦竹种植等成功案例。这一建议的背后,是数十次田间走访、上百份数据报告的积累,更是对农民期盼的深切回应。
  此外,周潮洪还一直关注农村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。通过推动“三道防线”监测体系落地,助力天津农村地区的洪水预警能力显著增强。
  周潮洪坚信,只有将“民之所盼”转化为“政之所向”,才能书写好履职为民的答卷。 (记者 蒲晓磊)
编 辑: 张峻铭
责 编: 于浩

相关文章